精神內涵:
抗美援朝精神
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
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
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
意義解析: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力量源泉及其獲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偉大的抗美援朝斗爭的正義性。60年前,中國人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毅然派出志愿軍抗美援朝,完全是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舉。所以,志愿軍將士才會有愈戰愈勇的旺盛斗志和高昂士氣,才能不斷創造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戰爭奇跡。這場正義之戰也得到全世界愛好和平國家和人民的同情、支持和援助,最終正義之師贏得了戰爭勝利,打亂了帝國主義擴張勢力范圍的部署,維護了亞洲以及世界的和平。事實證明,一個覺醒了的、敢于為祖國光榮、獨立和安全而奮起戰斗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人民軍隊軍威,創造了以弱勝強的范例??姑涝瘧馉幍膭倮?,是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取得的。美國軍隊動用了除核武器以外所有新式武器,還動用了其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和海軍的大部分兵力投入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士則以劣勢裝備進行殊死搏斗。他們冒著攝氏零下30多度的嚴寒,在白雪皚皚的崇山峻嶺中縱橫馳騁、前仆后繼。無數勇士身負重傷后從血泊中爬起來沖向敵人,甚至用自己的身體擋住敵人的槍口,即使戰斗到只剩一人一槍,仍然堅守陣地,頑強地同敵人血戰到底。在反擊敵人的“空中絞殺”中,他們冒著密集的轟炸和嚴密的封鎖,建成了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在“空中拼刺刀”的勇猛戰斗中,他們搏擊長空,創造了世界空戰史上的奇跡。在他們中,涌現出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他們不愧為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不愧為祖國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堅強衛士,無愧于“最可愛的人”的光榮稱號。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弘揚和光大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革命精神??姑涝瘧馉幉粌H奏響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凱歌,而且鍛造出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這就是: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以及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崇高風范的生動寫照,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這種精神永遠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譜寫的壯麗凱歌。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前線所贏得的偉大勝利,同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當時,全國各條戰線和廣大人民積極響應黨和政府號召,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支援前線,支援戰爭。全國城鄉到處出現父母送兒女、妻子送丈夫、兄弟爭相入伍的感人場面。成千上萬的鐵路職工、汽車司機和民工紛紛到朝鮮前線去擔任戰地運輸和勤務工作,醫務工作者組織了大批醫療服務隊為中朝軍隊服務,全國規模的慰問志愿軍運動、捐獻武器運動、優待志愿軍烈軍屬運動極大地鼓舞了前方將士的士氣。正是由于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才形成了同仇敵愾、戰勝一切困難和強大敵人的無窮力量,才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這再次證明了毛澤東同志揭示的顛撲不破的真理:“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span>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進一步錘煉了經過嚴酷戰爭洗禮的人民軍隊。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和平而戰、為正義而戰的志愿軍全體將士,堅持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迅速改善了裝備、提高了技術水平,催生了我軍由單一兵種作戰過渡到現代諸軍兵種聯合作戰,創造了依靠劣勢裝備打贏現代戰爭的一系列新經驗、新戰術、新戰法。同時,還在戰爭中培養出一大批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的軍事人才,促進了我國軍事思想和軍事科學技術向現代化方向邁進,使我軍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全國各族人民都為擁有這樣一支黨絕對領導下的與時俱進的英雄軍隊而感到無比光榮和自豪!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為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姑涝瘧馉幍膭倮?,保衛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剛剛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深刻影響和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亞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這一勝利,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決心和堅強力量,極大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極大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義事業,極大推進了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事業。
著名戰役:
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愿軍渡過鴨綠江。志愿軍原計劃先組織防御,穩定戰局??删驮谥驹杠娙氤斕?,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占領平壤,并分兵多路瘋狂地向朝中邊境開進。我軍果斷改變原定計劃,采取在運動中殲敵的方針。至11月5日,戰役結束。此役,志愿軍共斃傷俘敵1.5萬余人,
點評:第一次戰役我軍首戰告捷,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并取得了與美軍作戰的經驗,為爾后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我軍利用志愿軍入朝參戰在戰略上、戰役上的突然性和隱蔽性,采取運動殲敵的方針,爭取了戰略上的主動權。
第二次戰役
第一次戰役勝利后,志愿軍主力全部后撤休整,于11月6日開始誘敵深入。美軍仍認為中國只是象征性出兵,判斷入朝志愿軍不過幾萬人。11月25日,志愿軍西線部隊突然發起反擊。并對突圍的美軍展開了層層阻截和追擊,第二次戰役結束。這次戰役是對美軍打擊最沉重的一次戰役,共殲敵3.6萬余人。
點評:第二次戰役把“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根本扭轉了朝鮮戰局。從作戰指揮來說,此戰勝利的關鍵首先是我軍利用了美軍的失誤,采取故意示弱、誘敵深入的方針,集中兵力,突然發起強大的反擊。其次是抓住美軍怕抄后路的弱點,大膽實施戰役上的迂回包圍和分割包圍戰術。第三是抓住美軍動搖之機,乘勝追擊,取得了大大超出戰前預計的戰果。
第三次戰役
“聯合國軍”遭到志愿軍第二次戰役的沉重打擊后,全線崩潰,被迫撤至三八線及其以南地區轉入防御。12月31日17時,志愿軍和人民軍按預定計劃,全線發起進攻。此役,志愿軍和人民軍共斃傷俘敵1.9萬余人。
點評:第三次戰役,是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第一次在統一指揮下并肩作戰,也是志愿軍參戰以來第一次對于有防御準備之敵的進攻戰役。這次戰役采取“穩進”的方針,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戰役目標,擴大戰果和適時結束戰役。整個戰役我軍掌握了主動權,充分體現了戰役指揮上的高超藝術。
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14日,美軍向上甘嶺地區志愿軍第15軍防守的陣地發起進攻。戰役歷時43天,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雙方圍繞兩個高地表面陣地展開激烈爭奪;第二階段表面陣地為美軍占領,志愿軍與敵展開坑道戰擊;第三階段志愿軍發起決定性反擊,迫敵停止進攻。上甘嶺戰役,志愿軍共斃傷俘敵2.5萬余人。
點評:上甘嶺戰役是陣地戰階段打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志愿軍依托坑道,在縱深炮火的支援下,成功地抵抗住有優勢兵力火力之敵的連續猛攻,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堅守防御作戰的范例。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標志著志愿軍在整個正面戰場完全掌握了主動權?!奥摵蠂姟弊源艘院笤僖矝]有發動較大規模的進攻。
金城戰役
1953年6月,正當各方準備簽字實現停戰時,6月18日凌晨發生了李承晚蓄意破壞談判協議的事件。為保證朝鮮停戰后形勢的穩定,我軍決定再打一仗,選定了金城以南南朝鮮軍的陣地作為攻擊目標。7月27日,戰役結束。金城之戰,志愿軍共消滅敵人5.3萬人,鞏固占領陣地160余平方公里。
點評: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后一戰,該戰役是整個戰爭中志愿軍進行的惟一一次戰役規模的陣地進攻作戰,是我軍戰史上具有開創性的作戰實踐。戰役貫徹了“穩扎狠打”的指導方針,集中優勢的兵力、火力,形成強大的進攻力量。該戰役的勝利保證了朝鮮停戰后形勢的穩定。